沈帥青:捐舊衣未必環保  節制消費方上策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7/12/18 00:30

最後更新: 2017/12/19 14:5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本港衣服回收箱衣物,令「偷衫黨」頻頻得手。部分港人以為把不再要的衣履放進箱內就盡了責任,漠視背後對自然環境及個人財務的壓力,實需正視和反思。

油塘日前有保安監守自盜偷舊衣被捕,屯門、深水埗及鰂魚涌等均曾有舊衣失竊,元朗區議員麥業成更聽聞過有具組織的「偷衫黨」。

部分偷衫者或許不知有機制可免費申領衣物,才以身試法,但消費主義大盛,本地不少被捨棄的衣履近乎簇新,有時連掛牌都未剪掉,且多得隨便置於回收箱旁,想偷衣轉售牟利,可謂毫無難度。據報北角有舊衣箱去年試過滿得如山泥傾瀉,需要圍封現場以免擴散。

綠色和平曾指,港人每分鐘拋棄約1,400件T恤,一年數量足以鋪滿2.5萬個香港大球場,當中少於4成會被回收;平均每生產一件T恤及一條牛仔褲需耗水約5,000加侖,嚴重破壞環境。

不少捐贈衣物其實無法回收,直接被送去堆填區。救世軍表示,內衣褲、床單、毛巾、床上用品及已破損物品,因衛生問題一概不會回收;惟長春社卻指,多達15%本地回收衣物屬內衣褲。

此外,冬季衣服亦廣見於回收箱,惟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直指,大部分回收衣服均是出口至東南亞及非洲,厚重衣服恐無法為人所用,到頭來又是送去堆填區棄置。

英國經濟學者Tony Hines表示,時裝界以往分4季推出新款式,但已陸續為鼓勵消費轉行速食時裝(fast fashion)模式,一個星期可推新產品幾次,亦使用較易耗損的布料,隨時穿數次便要扔棄。速食時裝商銷毀產品亦沒手軟,有巨擘近月接連被踢爆曾於丹麥及瑞典焚毀以十噸計未符「安全標準」的全新衣物。

捐贈舊衣或出於好意,但卻可能損害當地經濟。肯尼亞報章《Business Daily Africa》反映,當地自1980年代起進口外地二手衫,分送予貧民,但此舉令當地人過度倚賴免費衣服。80年代曾有50萬人受聘於當地紡織業,截至前年已僅剩約2萬人,人數急降96%。

據地理學家Andrew Brooks分析,這一切皆屬時裝公司的盤算,先讓發達國家民眾將拋棄的衣服送給非洲人,讓當地人適應及愛上各種西式時裝,轉而偏向購買同牌子衣服,打擊本地紡織業對手,直指是「高深又複雜的環球產業鏈」。

速食時裝效應下,除貧困地區人民蒙受其害,港人亦因消費無度,徒增財政壓力。綠色和平調查指,三分二港人承認擁有太多衣服,逾4成人更是超支消費。

歸根究柢,減少浪費必須從個人做起,控制消費意慾。同時,市民若想捐贈舊衣,救世軍建議先考慮是否乾淨及能否再用,亦可藉社福機構轉贈予有需要的老人、露宿者及獨居人士。

衣履回收利弊存疑

  • 美國環境保護署指當地高達84%廢棄衣物最終送往堆填區或焚化,本港回收率2014年亦低至4%
  • 長春社指,15%本地回收衣物屬內衣褲,因衛生問題無法循環再用,只能直送堆填區
  • 救援組織Planet Aid相信,捐出舊衣履予發展中國家轉售會比直接送出好,可防止打擊當地零售商販生意
  • 前年僅東非就進口了總值1.51億美元、多來自歐美慈善機構及回收商的舊衣履,惟東非共同體6國去年倡議禁止相關入口,以促進當地製造業復興
  • H&M近月先後被揭發去年於瑞典及丹麥城市焚燒多達19噸及12噸新衫,公司稱相關衣物不合安全規格
  • H&M永續發展經理Henrik Lampa曾承認,慈善機構及名牌回收計劃僅能再造少至0.1%的舊衣成新紡織纖維;該品牌的新衣去年僅0.7%用料為再造纖維

撰文 : 沈帥青